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党建工作 党史学习 正文

【学党史·红色人物】胡彦臣:国旗下珍藏的心声

作者: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时间:2024-04-12点击数:

央广网11月23日消息(记者李子骄)胡彦臣,北京延庆人,1922年10月出生,1940年6月入伍,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侦察连指导员、第48军143师侦察连指导员,火箭炮兵部队第21师207团二营教导员,炮兵第64师610团后勤处主任、622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荣获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

清晨,天气微凉。按照导航显示,赶最早的地铁,再转公交车,最后再坐大巴车,历时近4个小时,记者终于从北京城区赶到了延庆的一个小村落。这里是胡彦臣老人的故乡,也是他参军的地方。初见胡老,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身体硬朗,思维敏捷的老人已经98岁高龄了。为了配合采访,胡老特意嘱咐儿子关掉了他最爱看的新闻节目。

记者:看得出来,您非常关心时事,经常看新闻。

胡彦臣: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和《今日关注》,现在也看《海峡两岸》。不仅我要看,也让孩子们看。我们都要了解国家大事,要知道国家的要求,对于党中央的号召和指示,我们一定要明白、要接受、要按照要求去做。

记者:那您也是一个老党员吧。

胡彦臣:我1940年参加工作,1941年入党。

据胡彦臣老人回忆,他从小家境贫寒,命运多舛, 6岁时母亲难产去世。为了维持生计,1939年,他到延庆东龙湾村的一所裁缝铺当学徒。1940年,八路军在张家口海陀山筹建平北军分区后勤供给处,急需相关技术人员,于是在裁缝铺师傅的带领下,17岁的胡彦臣加入了八路军。

胡彦臣:当时裁剪军装的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忙不过来,我师傅就说,“你来吧”,我就到供需处那里参了军。

刚开始,作为部队的一名后勤技术人员,从清晨到夜晚,嘎吱作响的缝纫机,就是胡彦臣最亲密的伙伴。然而,随着敌人的炮火声越来越近,他想到一线作战杀敌的愿望也愈发强烈。1945年,胡彦臣主动申请加入到战斗连队。1948年,胡彦臣所在部队编入解放军第十一纵队32师,辽沈战役锦州攻城战后,这支英雄的部队又改编为解放军第48军143师,胡彦臣担任师侦察连的指导员。

记者:143师是董存瑞生前战斗过的部队,听说当年打隆化中学的时候,是您带着侦察连先去侦察的情报。

胡彦臣:对。我带着一个班到隆化苔山脚下去捉俘虏。快天亮时发现,从山上下来一个人,这个人里面穿着军装,外边穿着大褂,是搞谍报的,排长发现了他。我们派了两个人把他送到军部去,让他把山上山下的情况都说清楚,第二天就开始攻打隆化。还没多久,“嗖嗖嗖”五颗白信号弹升起来了,大概十多分钟,就看见突击队把红旗插到山顶上,我们都高兴地喊,“胜利了,胜利了!”

就是在那场攻打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战斗中,涌现出一位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胡老告诉记者,战斗惨烈程度让人始料不及。

胡彦臣:那次战斗牺牲了好多人,因为是平地,没有隐蔽的地方。过桥后不远就是隆化中学,平时看着都是墙,冲锋到了附近,才发现墙上捅开了窟窿,机关枪从里面伸出来,一直打。后来我们到墙附近,堆着好几垛秫秸杆,一摞一摞的,拉开秫秸杆看到,一排一排全都是牺牲的战士。

说到这儿,胡老的声音哽咽了,那么多战友壮烈牺牲,但当时,他们都没有时间流泪,因为重任在肩,他们要带着牺牲战友们未竟的心愿,战斗到底。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胡彦臣所在部队挥师东北,改编为炮兵团,也就是后来的“喀秋莎”火箭炮兵师的部队之一,准备赴朝参战。

记者:为什么这支队伍会被称为“喀秋莎”部队呢?

胡彦臣:“喀秋莎”你们可能听说过,是苏联一个美丽姑娘的名字。因为这个炮先进、有效,就用这个姑娘的名字命名了。这个炮是装在汽车上的,它有一个三、四米长的滑轨,一发射,火先往后面烧,再向后冲击,把地上的碎石子冲得好远,打出去时,声音就和人的笑声似的,“哈哈哈哈”就出去了。

记者:也就是它的威力非常大。

胡彦臣:这个炮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爆炸,第二个是燃烧,第三个是排除空气窒息。同时那么多炮弹一下子打出来,空气就没有了,所以不把人烧死也要崩死,不把人崩死,空气排除了,缺氧也得死。

记者:据了解,当年部队刚组建时,全师数万人,就只有几个干部懂山野炮技术,可以说官兵们对火箭炮兵的技战术一无所知,是如何进行学习培训的呢?

胡彦臣:那时候,有训练计划,白天训练,晚上有时候也训练,时间很紧张。司机学开车,副班长学怎么摇发射装置,其他的炮手学装弹。大家学习很有热情,你想冬天在炮阵里训练多冷,但大家训练从不怕苦。

前方战场军情紧急,在后方,胡彦臣和战友们每天争分夺秒加紧训练。1951年4月,胡彦臣所在的炮兵第21师奉命分批入朝参战。

1951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发动了“有限度的夏季攻势”,接着又发动了“秋季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203团凭借“快去、猛打、快回”的战术,用24门喀秋莎火箭炮同时开火,把美军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我弹群之下,这是志愿军在朝鲜使用“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战。虽然胡彦臣所在团没能作为先锋部队第一批赴朝参战,这成为他心中的一个遗憾,但兄弟部队首战告捷让他特别高兴,也深感骄傲。

胡彦臣:我感到很高兴、很骄傲,我们打胜了。可以说,美国军队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这样的强敌,我们把他们打败了,我们的军队这么强大,作为军队的一员,真的感到骄傲。

记者: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那个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胡彦臣:应该说在金城战役时,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已经比较有利了。敌人想往前推进,但过不来。开始谈判的时候,美国代表到了会场上很傲慢,吹口哨、翘着二郎腿,根本不正经谈。后来金城战役打响后,一下子把他们打懵了。我记得,有个地方叫十字架山,我们在阵地上看到,一个连64发炮弹,三个连将近190多门炮弹,同时打下来,这一片地就是一片火海。当时可以听见炮一直打过去的声音,很好听,像大笑似的,“哈哈哈哈”就过去了。那时美军有疑问,说是不是在打原子弹呢?最后在谈判桌上美军代表没话说了,签字。

胡彦臣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火箭炮兵临危受命组建,只进行了短期突击训练,刚刚达到“走得动、摆得开、打得响”就入朝参战。但到了战争后期,可以说,志愿军炮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战争之神”,为抗美援朝战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作为新中国首批火箭炮兵,在朝鲜战场上与强敌较量,他感到很自豪。

自1940年从军以来,胡彦臣就一直随部队南征北战。当战场的硝烟散去,1955年,32岁的他才结婚成家。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已经儿孙满堂的胡老,最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看军事节目,尤其是阅兵式,总会反复看。胡老说,通过阅兵,他看到了我军装备的巨大进步与发展,也看到了人民军队正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阔步前行,这让他非常激动。

胡彦臣:我常在电视上看到现在的武器装备,不管是导弹还是步炮,都比我们那时候先进很多。对当代的战士来说,水平、技术、思想都比我们那时候要有提升,我们对他们很有信心,没问题。希望年轻战士要超过以前的老战士,能够经得起考验。

在与胡彦臣老人几个小时的交谈中,说起战友,说起部队,说起战争岁月,胡老激情澎湃,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但问起他本人的事迹,他却总是只言片语,说自己只是普通一兵,所做的都是军人的本分。

胡彦臣:我没有直接杀几个敌人,也没有直接立几个大功,总觉得我对党的贡献还不够多、还不够大。我这些事迹都是平平淡淡的,是军人的本分,所以没什么可说的。

来时匆忙,直到告别之际,才发现小院中央立着一根旗杆,一面五星红旗正在迎风飘扬。胡彦臣老人告诉记者,他不管到哪里,都要带着这面国旗。一边说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就站在国旗下,庄严地凝望着那面迎风飘扬的旗帜。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常用链接

中国•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