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与连续运行跟踪站技术
GNSS是目前获取各类空间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是高精度GNSS应用的主要技术保障。连续运行跟踪站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的基础硬件设施。随着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广大用户对包括北斗系统在内的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于2011年开始实施iGMAS计划,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是产品生成和服务的手段,连续运行跟踪站是主要的基础设施。2012年5月,辽宁省开始建设以辽宁省连续运行跟踪站(LNCORS)为基础设施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为和谐社会、十三五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学科积极开展了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发工作,并作为参与和支持单位,全面参与iGMAS全球连续运行跟踪站建、LNCORS建设、iGMAS数据处理分析中心建设。徐爱功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iGMAS全球连续运行跟踪站和iGMAS数据处理分析中心的建设。作为辽宁省测绘局特聘专家参与LNCORS的项目评审、验收全过程,主持站址位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辽宁阜新(LNFX)站建设。同时,作为团队带头人主持开展了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服务技术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iGMAS跟踪站建设、iGMAS数据处理分析中心建设、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高精度定位与导航)等项目经费累计700万元。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与定轨软件、GNSS非差网络RTK定位服务软件、GNSS精密单点定位软件等多套跟踪站数据处理及服务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将GNSS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气象监测以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有力推动了辽宁省GNSS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为了继续发挥现有技术的作用,围绕以北斗系统/GNSS数据处理分析中心及应用服务软件、多传感器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技术的研发工作还在持续推进当中,年均科研经费150万以上。
2.数字辽宁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中国”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域范围内自然、社会、经济、人文与环境等各种信息的定位基础、集成工具和共享交换平台。2012年3月,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学科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全面参加了辽宁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宋伟东教授作为辽宁省测绘局特聘专家参与了辽宁省及各个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的设计、评审、验收全过程,并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多源、多尺度、多类型海量地理空间数据库构建、地理空间数据服务发布及应用系统搭建等关键技术难题,独立完成了阜新、葫芦岛、盘锦、丹东、辽阳、营口、朝阳、铁岭、绥中9个市(县)的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应用示范项目的软件研发工作,累计项目经费750万元,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天地图•阜新”、“天地图•盘锦”等9个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实现了市域范围内地理空间信息的在线服务,功能包括地图浏览(电子地图、影像地图、地势图、三维地图、街景等)、地图量测,以及满足公众吃、住、行、娱、购、游、医需求的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基于政务和公众版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规划、国土、房产、市政、旅游、工商、税务、卫生、交通、水利、地震、海洋等部门开发了多个应用系统,如“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把行业部门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有机结合,在地图环境下实现了行业信息的可视化、空间化管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推动辽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随着各行各业对地理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维护和充分利用好已建好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在政府决策、行业管理、公众服务的作用,辽工大测绘学科继续和省测绘局合作,围绕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专题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年均研发经费在150万元以上。
3.新一代遥感数据处理理论及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正日益成为人类观测地球的重要手段。随着航空航天及传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也随之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遥感数据采集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遥感平台已从传统的无人机、高空气球和航空摄影,发展到如今的遥感飞机、尖端无人机、遥感卫星并举的时代,尤其是在轨运行的气象、海洋、资源、测绘等遥感卫星层出不穷。与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相比,遥感数据处理理论及遥感技术应用的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填补遥感数据处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空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在新一代遥感数据建模及其信息提取技术与遥感应用基础两个方面开展广泛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探索以随机几何、空间统计学、模糊集与模糊逻辑、粗糙集、量子计算与信息、微分几何、信息论、谱分析、微分方程等理论为基础,设计开发适用于新一代遥感数据处理的全新解译方法学。开拓遥感技术在环境、海洋、地理国情普查、极地观测、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在随机几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非规则图形标识点过程的高分遥感影像几何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基于几何划分和层次结构模型的高分遥感影像分割方法。为了适于遥感数据不同特征的建模需求,首次提出面向技术融合的遥感数据解译思想,利用不同技术的能力和优势刻画高分遥感影像特征,以达到遥感数据精准解译的目的。为此,正在开展融合Voronoi划分、马尔科夫随机场和信息熵的模糊聚类高分遥感影像分割方法研究。在遥感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多项应用技术研究,包括:基于几何划分技术的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海洋溢油特征提取方法研究;基于空间统计学的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海冰纹理结构建模方法研究;基于数据融合的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综合利用上述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完成了辽西北重点沙化地区遥感监测以及国家级大连新普新区建设变化监测。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沙化治理和国家级新区建设过程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4.建设辽宁“交通一张图”,服务辽宁交通信息化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结合辽宁交通行业信息化的现状,自2011年起,以宋伟东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跟辽宁交通管理本门以及相关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目的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实现道路及资产信息的快速采集与处理,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构建辽宁“交通一张图”,把基础地理信息与交通行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资产管理等专题数据有机整合,实现交通领域的地理数据标准化、数据管理统一化、数据应用集成化,完成测绘地理信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拓展地理信息服务能力,为数字交通、智慧交通奠定基础。
研发了辽宁省公路综合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基于辽宁道路网GIS空间数据库,将道路检查、评价和决策信息作为GIS的属性数据,将公路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模型和道路养护预测模型,为各级养护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辅助信息,实现路面管理系统的可视化管理。该项目获得2012年辽宁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发了《阜新市政道路路面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阜新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结合路面检测数据,基于地图环境实现了路面影像、养护指标参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管理。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农村道路及资产的数据采集与入库。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内业数据处理与外业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辽宁省县、乡、村级公路进行整体的数字化采集,包括路网数据及道路资产数据,最终建立高精度的全省路网及资产数据库,为交通信息化管理奠定数据基础。2015年已经完成了阜新市彰武县(试点县)的数据采集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县域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路网数据库和资产数据库,制作了各种风格的彰武县交通图,计划2017年完成全省路网采集和建库工作。
与辽宁省测绘局、辽宁省公路管理局、辽宁新交通发展集团联合开展“辽宁交通一张图”暨辽宁交通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工作,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